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区域经济在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断改革,以更好地体现学科在研究领域、理论体系等方面的进展,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区域经济专门人才。对区域经济的关注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为了缓和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所带来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整治成为这一时期区域开发的成功实例。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在职研究生要了解区域经济学大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从理论渊源上看,其形成得益于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区位论、生产布局学和经济地理学等。其中对区域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古典区位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一些学者开始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区域经济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分析由微观走向宏观,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单因素布局分析走向综合布局分析,开始注重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发展、区域空间结构、区域政策等。因此,20世纪50、60年代成为区域经济学兴起和蓬勃发展的时代,西方学者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非常有影响的有增长极理论、累积因果论、中心外围理论、梯度推移理论等。西方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后,也开始普遍制定区域经济调控政策。总的来说,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侧重点是区域增长的动力机制及区域差异问题。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一般被置于其理论框架之内,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变量。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为其既定的、已知的制度背景。
区域经济学在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学硕士学位属于学术性学位或称科学学位,以培养研究、教学型人才为主,培养要求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专业学位教育有很大不同。所培养人才大多在高校研究机构工作,少部分在政府部门工作,少数在其他行业就业,没有直接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很多的经济问题,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经济环境下,特别需要区域经济学在职研究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来对当前经济问题给予回答。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范畴,区域经济学有着其特殊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同时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讨论中,并在政策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二是通过国际化的视野,从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想了解更多在职研究生相关信息,请咨询我们的在线老师。